第1314章 燕国公!(2 / 2)

进化之眼 亚舍罗 913 字 2022-03-23

对于荀彧的来信,白晓文的做法是冷处理,使了一个“拖”字诀,不予理会;另外派遣使者去邺都,赏赐董昭白璧一对。

董昭明白了白晓文的真意,自是联络群臣,催迫皇帝。

白晓文回到邺都之时,皇帝排出銮驾,率领百官出邺城迎接。

诏书封白晓文为燕国公,入朝不趋、赞拜不名、剑履上殿。

封号为“燕”,是因为白晓文从幽燕之地起兵;后面三项特权,也各有说法。

古代大臣入朝觐见皇帝,为了表示尊敬,要低头小步快走入朝,这就是“趋”;“入朝不趋”,就是不需要快步,可以大摇大摆地登上朝堂。

觐见皇帝时,也有一套程序,司仪官会喊出“大司马、领冀州牧袁熙,参见陛下”,要带上姓名;古代直呼姓名,只有当其中一方是上级/长辈时才能这么做。

现在诏命“赞拜不名”,就是不再带上姓名,只以官职称呼。虽然看上去很微小的改变,但却折射出皇帝和大臣之间,隐隐有了平起平坐的意思。

最后一个“剑履上殿”,就是可以穿鞋佩剑,上殿见话,便直接道:“诏封主公为燕国公之前,臣下曾经给主公写信,却没有回音。”

白晓文点头:“当时忙于班师,已经到了兖州境内,就没有回书。”

荀彧躬身拜道:“主公为汉臣之后,四世三公,朝廷恩遇之至;更应当秉忠贞之志,守谦退之节。君子爱人以德,不应当如此僭越。在下恳请主公,自撤尊号,则汉室幸甚,自己年少德薄,不敢接受尊号,众卿以为如何?”

新任光禄卿、尚书令董昭,出班奏道:“此乃燕国公谦逊守礼。陛下应再下诏书,不许燕公辞去,以免臣民失望。”

身后众臣再拜,山呼道:“请陛下下诏,以免臣民失望!”原来董昭早已暗中勾连大部分朝臣,才有这种山呼海应的景象。

皇帝脸上变色,只能再次下诏。这一次,白晓文没有再辞,直接领受。

荀彧对此也无可奈何,只能卧病在床。

董昭前往拜访荀彧,说道:“听说令君屡次劝谏主公,不受尊位。若是换做一个猜忌刻薄之主,恐怕早已不能容你。主公更任用令君为冀州刺史,恩宠之极。你又何必逆势而行,得罪天下?”

荀彧咳嗽,口不能言,用手指门,瞪视董昭。

董昭叹道:“我受令君举荐之恩,方才能遇明主,一展抱负。这一番相劝,乃是为了令君身家性命着想。既然令君不喜,今后我必不再登门,免污令君之眼。”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